查看原文
其他

东耶路撒冷:从濒危历史建筑群到宜居文化中心丨城市案例分享⑱

东耶路撒冷:从濒危历史建筑群到宜居文化中心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持续的纷争,令东耶路撒冷既充满了吸引力,也被来自多方的力量牵扯着、拖慢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当地面临着居住空间的不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缺乏,居民贫困率高,学生辍学率高的棘手问题。如何改善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提供所需功能、培养青年能力以及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成了重点议题。

2011 年 4 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理事会第 23 届会议通过的第 23/2 号决议明确了东耶路撒冷老城的修复和城市更新工作,特别关注其人居环境的改善。2014 年起,人居署牵头实施了历时八年的 Dar Al-Consul 建筑群(简称“DAC 建筑群”)的修复项目。DAC 建筑群自 1982 年起,东耶路撒冷老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亟须得到保护与复兴。

基于此,DAC 建筑群的修复项目应需而生,尝试修复濒危的历史性文化遗产地,使其成为符合现代居住需求的住宅,并嵌入充满活力的新文化功能空间,以此改善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让居民拾起对于古城的信心,让古城拾起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DAC 建筑群的修复项目由建筑物的所有者——圣地保管人发起,并由 CTS、联合国人居署和圣城大学(Al Quds University,简称“AQU”)共同管理并予以实施。CTS 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圣地内的资产,并通过不同的住房项目为当地社区服务。AQU 作为高等院校,主要工作包括开展高质量的研究、为重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其不同的项目和部门培养有能力的青年。2014 年,欧盟通过联合国人居署加入其中,开启了为期八年、分三阶段推进的修复项目,共投入647 万欧元。

1. 修复 DAC 建筑群,改善人居环境

项目第一阶段(2014 年 1 月— 2017 年 9 月)的主要工作是修缮占地约 750 平方米的建筑群底层。项目团队对该空间进行了结构性干预和加固,并在此基础上重新修复了所有底层的隐蔽房屋、通道和壁龛,将底层面积扩展到1200平方米。同时,楼上的 23 套住房单元和 3 个公用庭院也得到了全面修复和改造。

在此基础上,第二和第三阶段自 2018 年 5 月开工,至 2021 年 10 月结束。第二阶段又修复了13 套住房单元,使 39 个家庭可以在古老的建筑空间中享受舒适的现代居住条件。如今,共用的社区庭院也得到了修复,绿化景观经过了美化,同时配备有安全警卫的看护,让居民得以安心享受新的居住环境。

第三阶段也是最终阶段,重点完成了建筑群内部的历史遗迹的挖掘与保存。有五大主要发现被保留在了 DAC 建筑群内,正是这些见证了马穆鲁克等历史时代的遗迹赋予了这片“废墟”以生命,如水箱、马赛克地板、私人浴室和水管道等。除了完全结束底层装修工程外,第三阶段还为建筑群加装了现代化而独特的环保系统,并旨在通过简朴而宜居的室内装修,为游客提供一种有别于东耶路撒冷老城常规风格的场所。团队在墙体修复过程中还运用了独特的抹灰与勾缝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湿度,并使该建筑群成为独一无二之所。

DAC 建筑群中修复前(左)和后(右)的某个庭院


2. 定位“市民中心”,实现可持续运维

2021 年下半年,本地的团队开始负责 DAC 建筑群的运维,主要负责将底层空间定位为市民中心,内设三个区域分别提供主题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服务内容,让市民获得独特的学习、辅导与实践体验。市民中心内设的三个区域分别是:

(1) 旅 游、IT 和 媒 体 中 心(Tourism,IT and Media Center,简称“TIMe”)整合了旅游中心、博物馆画廊空间、虚拟博物馆、零售和购物区、书店,以及多媒体工作室,配置了完备的先进信息和通信技术设施。这类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一家名为 Intertech 的技术公司在联合国人居署的帮助下完成的。

DAC 文物的 AR 展示

(2) 教育和职业创新中心(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Centre,简称“EPIC”),已为650 人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人。这部分服务主要由圣城大学的企业孵化器 B-CITE(Business Incubation Unit)负责策划与推进。

(3)烹饪和美食体验中心(Culinary and Food Experience Centre,简称“CAFE”),由当地著名的巴勒斯坦美食厨师开设为期 20 次的烹饪课程,为年轻的厨师提供实践指导。这部分内容主要由CTS 厨师 Tony Zarour 负责策划与推进。

3. 组织职业培训,培养青年能力

项目高度重视青年们的能力建设,帮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和学习技能,使他们能够进行一系列市民和商业活动。由六名居住在老城的当地学生组成的团队负责商业运营和管理。学生们在 AQU 和联合国人居署的指导下,领导了 DAC 项目的调研工作。在该项目的运营初期,有五名青年受雇于 EPIC、TIMe 和CAFE 的运营职位。大量学生和青年参与了现场修复工作,考古系、建筑系、商业经济系等部门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得到了能力培养。这些实践活动锻炼了青年们的能力,并展现了其工作成果。除学生外,对参与工程中的额外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福利协会(Welfare Association)也为其提供了关于历史建筑修复的培训。

TIMe、EPIC 和 CAFE 的相关活动

AQU 建筑系工作室制作的 DAC 的 3D 物理模型

AQU 还量身定制了青年发展计划,指导青年们就业,并帮助他们专注于职业生涯的规划。AQU 的企业孵化器 B-CITE 已经为近 700 名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咨询服务以及技术课程方面的培训,例如数字营销、Python 编程、物联网、网页开发和微软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AQU 的联合培训伙伴有 Informatica 公司、Otermans 研究所、东耶路撒冷高科技论坛和 Intertech 公司等多样化组织。

B-Cite 组织的数字营销讲座

DAC 项目的成功经验值得在当地得到进一步的复制与推广。联合国人居署决定继续牵头实施为期5.5 年的欧盟资助项目“可持续干预的优质城市发展——以修复促振兴”(2022— 2027年),旨在借鉴 DAC 项目在修复与运维方面所展现出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改善东耶路撒冷老城的社会经济条件。



1

“保房也留人”的遗产保护模式有利于老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类似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工程,也应首先高度重视其历史建筑的价值,遵循原有的传统历史建筑的实体设计进行修复。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建设、AR 等前沿技术的运用等多手段、多方位地展示其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增强空间叙事,进一步提升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和身份认同。

与此同时,案例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忘记本地亟须解决的现实居住需求,特别强调了对原住民的尊重与保护。“保房”只是保护遗产的基础,只有“留人”——留住当地的居民,让他们继续成为老城区的创建者和守护者,才有可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老建筑群里镶嵌新文化空间有利于老城区的包容性发展

修复后的 DAC 建筑群为城市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学习、获得技能并通过多元文化交流和互动来自由表达自己的现代化空间。在普遍存在社会边缘化和孤立问题的地方,像 DAC 这样的成熟的市民中心,为所有年龄、背景和性别的当地社区成员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场所。这既能帮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城市内的文化遗产和多样性,也有助于促进可持续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



3

遗产修复的广泛知识共享有利于提升当地青年的综合能力

本案例在推进过程中强调了有关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等方面的能力与知识的转移。国际和当地专家组成的团队在当地提供了持续的知识交流与分享活动。参与工作的学者将工作经验整合成案例研究分享到多样化的建筑修复课堂上。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也鼓励当地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进行专业的实践和活动的实施。这些实践机会促进了当地青年的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和创业活动,有助于减少贫困、增强韧性。

本案例出自:2022版《上海手册》第五章文化篇

点击下方原文阅读英文版

#往期推荐#

中国上海: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从全民推动“建筑可阅读”开始丨城市案例分享⑰

巴西贝洛奥里藏特:创意地平线项目以文化促进创意活动在城市中蓬勃发展丨城市案例分享⑯

也门四城:“授人以渔”的以工代赈模式实现城市青年就业可持续增长丨城市案例分享⑮

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城市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